| | |
|
2011/11/01■踽踽独行
|
|
|
我已标明,这是一篇回忆的文章。仅仅是回忆吗?写着的时候,我常常这样问自己。——一切都需要在今天的情境中得以关照,那么,事情就不单纯了。尤其是面对作品,无论如何我也抛不开对它们的挑剔。我想不是为了虚荣吧。那些东西,它只是作品,不是生活——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,如果对自己的遭遇和经历说三道四,就没有意思了。我相信命运,只有叩谢于它。作品就不同,有些情况之下,完全像是对待别人的一样,你是可以批...
详细>>
|
|
|
|
|
|
2011/11/01■重读宋人
|
|
|
入冬以来我画了几幅不同以往的作品。所以这样讲,不单是画面的效果,重要的在于它们都有母本——都是照着宋人画册,仔细临摹而成。看起来,我“使用着”的也是众人皆知的方式。但是,我要坚持说:这是我的东西。
也许我的表达过于急切或者根本就是不必要,有哪个人能够将艺术作品说得分外透彻?即使是那些作品的作者们。这样说来,我的话好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。可是,在创作过程中,种...
详细>>
|
|
|
|
|
|
2011/11/01■蒋兆和笔墨形质的内涵
|
|
|
参加“纪念蒋兆和先生”的讨论会,准备发言时,我就想:别是耽误别人的时间吧?我感兴趣的东西,人家有兴趣吗?这还不像出版文集,写完了尽可插到里边去,不必在乎别人是否真的去读,反正有那么多好的呢。
有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吗?其实没有。比如我看蒋兆和的《流民图》,就是看《流民图》,看画面中的那种感觉,完全是作品在把握着我。这是我的兴趣。有时还很容易就进入到细节的分...
详细>>
|
|
|
|
|
|
2011/11/01■达芬奇的启示
|
|
|
中国画的教学存在着一个误区,我们总想找一些表面看起来带线条的那类作品,比如安格尔、席勒、克里木特等作为范本。应当说明的是,不是这些作品不好,而是我们对教学、对素描的理解有问题。实际上,中国画从来就缺少写生传统——当然,这是站在今天美术教育的基点上看问题。我们知道,传统的中国画不重视写生即没有课堂教学。那么,过去的所有经验几乎就失效了,我们必须的接受面对模特儿这样的一个事实。也许有人对此会...
详细>>
|
|
|
|
|
|
2011/11/01■任伯年的造型研究
|
|
|
中国画的造型研究是个庞杂的课题,它涉及了许多不容易说清的事情。以中国的文化传统观念认识绘画,其意义和内容就不在绘画本身了。在后来,元以后的文人画家们更是这样看的。当然我们不能把绘画史的全部内容归结为就是文人画,但是,谁都不能否认,文人画的审美标准和趣味对中国画的影响,有些时候可以说,它就是中国画的代名词。
我现在要举例讲述的任伯年,却不被很多人所认可,通常...
详细>>
|
|
|
|
|
|
2011/11/01■黄胄现象
|
|
|
黄胄现象使人困惑:他不停地强调生活,不停地坚持到遥远新疆,既使在腿脚不灵便的情况下,也还是要出去走走,——他究竟是为了什么?我想,谁都不能否认,黄胄做为杰出的画家在中国画坛的影响,似乎可以这样说,如果没有了黄胄,20世纪的中国画将会是暗淡许多。
对生活的涵义,在画家说来,没有我们想的复杂。这种意思的核心,是来源于艺术为社会服务的观念。这样,一切也就明白了...
详细>>
|
|
|
|
|
|
2011/11/01■《溥仪出宫•民国十三年》序言
|
|
|
这是一本书。我所以这样说,是因为它不是通过文字写作完成的那种,它是通过绘画的写作。我们借助科学的手臂,用照相机和印刷术,把一幅作品从头至尾的绘画过程记录下来。现在,将这些已经不复存在的东西(最后,只有那幅完成品《溥仪出宫•民国十三年》的中国画了)放到一起,我们重新面对的时候,我在想,是不是阅读呢?与一些文字著作不同的是,这本书的语言琢磨不定,说来奇怪,却像是印证一种生物消失或者...
详细>>
|
|
|
|
|
| | |